新华网 > 江西 > 正文
2025 11/25 08:58:00
来源:大江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江西这个会议释放清晰信号!

字体:

  城市,不仅是容身之所,更是安心之家、乐业之地。

  当全省城镇化率达到63.77%,当2870.93万江西人选择在城市扎根,城市应如何回应这份“栖身筑巢”的信任?

  11月19日召开的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传递出城市发展“升维”清晰信号:扎实推进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建设,以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当城市发展的指针从“规模”转向“质量”,从“速度”转向“温度”,会议传递出的不是冰冷叙事,而是一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施工图”——

  其底色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内核是生活的温度,最终指向的,是让“人民城市”从一个宏大理念,具象为家门口菜市场的烟火气、老旧小区的“逆生长”,和转角即可遇见的微幸福。

  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西门村,“口袋公园”碧水与彩树相映成景。 邓和平 摄

  南昌“需求响应式公交”。记者 谢梦丽 摄

  以新规筑基 擘画发展蓝图

  今年7月,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到,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

  如何让城市更温暖?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份装满“妙招”与“实招”的解决方案——

  要聚焦宜居便利,坚持规划先行、循序渐进,因地制宜、造福于民,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其实,江西做好城市工作的脚步从未停止。从11月1日开始,全国首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省级城市更新法规——《江西省城市更新条例》已落地施行。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充分体现了城市在发展理念、物质形态、建设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思维,形成完整的城市更新制度体系。条例的实施,将推动江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子,为全国贡献更多“江西经验”。

  以生态为笔 绘就城美人安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串联起古色古香的骑楼与红灯笼;非遗作坊里墨香袅袅,竹编技艺在指尖流转;幸福食堂飘出饭菜香,老人们笑意盈盈……

  走进瑞金市解放路社区,这幅“历史有根、文化有脉、生活有味”的画卷,正是江西省“好社区”建设的生动实践。

  城市就像一个大家庭,住得舒不舒服、过得有没有奔头,是咱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儿。

  为让宜居真正触手可及,江西以城市更新为抓手,全省17个国家及省级试点市县率先突破,从老旧小区焕新到功能配套升级,持续擦亮宜居底色。

  城市功能持续升级,品质颜值同步提升。设区城市建成区33个黑臭水体治理全部实现“长治久清”,新建改造污水管网7000余公里,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956平方公里,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76.89%,让水质更“清”。

  11个设区市全部获评“国家园林城市”,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化覆盖率46.94%、绿地率43.61%,均居全国第二,让公园更“绿”了。

  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居全国第九;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82片,位居全国第四,让城市名片更“靓”。

  一组组数据,折射出一幅“城美人安”的民生画卷,正在赣鄱大地上徐徐展开。

  以民心为尺 丈量城市温度

  一座城市的品格与魅力,不仅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更在于它能否让人们感受到尊重与温暖。

  65岁的李大爷家住南昌赣江新区绿地名仕公馆,以往去南大一附院赣江新区分院看病,都是家人接送。“需求响应式公交开通后,方便多了。只需提前在手机上预约,车辆就能直接开到小区门口直达医院。这项服务对老年人真好!”李大爷感慨道。

  打开手机输入上、下车地点,高峰时期不到7分钟,“需求响应式公交”便会抵达。如今在南昌,这种如网约车般的公交服务,已成为市民出行的新选择。据了解,南昌“需求响应式公交”上线一年已服务乘客超18万人次。

  在居民眼中,“挤”出更多停车位,转角就能遇到“口袋公园”,15分钟搞定送老人就医、孩子入托上学,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美好城市生活的模样。城市好的发展路径,就藏在市民日常的“小确幸”里。

  从省会南昌到省域副中心城市赣州;从老旧小区的“逆生长”,到历史街区的“活起来”,从“口袋公园”随处可见,到“智慧公交”便捷高效……

  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不追求摊大饼式的扩张,而是把资源往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倾斜,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通过补短板、提品质、优服务,江西正让城市既有“颜值”和“内涵”,也有“温度”和“竞争力”。

  以文脉为魂 融合古今气象

  当前,江西城镇化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城市发展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治理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准确把握形势,深刻认识江西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科学有效地做好城市工作尤为重要。

  从专家视角看,江西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藏在“绿色生态”与“历史文化”两大独特优势中。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华旭认为,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需持续转化为城市发展的“民生福利”。同时,要将赣鄱文化脉络融入城市建设、管理和城市更新全过程,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鼓励“绣花”“织补”等渐进式的微更新,在保留历史肌理的基础上植入新功能,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展现城市文化特色。

  记者手记:江西城市更新勾勒“三维”画卷

  11月19日,江西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为城市美好画卷勾勒出了清晰的“施工图”——要以更宽的视野、更实的举措和更鲜明的江西特色,描绘新时代人民城市美好蓝图。

  格局之“宽”。江西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共同腹地,造就了独特的区位优势。因此,城市工作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要以更宽的视野,主动对接、深度融入。这种视野,决定了江西城市发展的格局与量级。

  落点之“实”。立意高远,最终要落脚于百姓可知可感的实处上。犹如这次会议所提到,要坚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评判标准,围绕群众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等需求,扎实做好城市工作。要激发城市各类主体的主人翁精神,打造共建共享格局。

  风韵之“特”。江西的城市,不能“千城一面”。无论是南昌的“英雄城”红色基因,还是景德镇的“千年瓷都”工匠精神,或是赣南的客家风情,都应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IP,在街巷肌理中活化传承,充分彰显城市精神和独特魅力。

  蓝图已绘就,关键在落实。期待我们脚下的这片红土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子,为全国贡献更多江西路径。

  欧阳兴 记者王琴红

【纠错】 【责任编辑:吴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