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好老百姓“健康守门人”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十四五”期间以项目驱动高质量发展
“国家队”专家常驻看病是什么体验?家门口医院如何炼成“硬核实力”?“十四五”以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争创“国字号”平台、引育一流人才、深化机制改革、优化患者服务,这所扎根红土地的医院,正让老百姓“病有良医”的期盼照进现实。
筑高地:打造引领区域的“国家队伍”
“终于不用奔波去外地了!”这是患者在南大二附院共建的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浙大一院江西医院) 就诊后的共同心声。作为江西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医院聚焦心血管病、神经疾病、肿瘤等高发重疾,推动“国家队”资源落地江西。168名浙江专家常驻,带来78项新技术(22项填补国内或省内空白),让患者在家门口享有优质医疗。罕见心肌病患者杨先生感慨:“本准备去上海,没想到南昌就有好专家,太方便了。”
同时,医院作为全省综合医院唯一代表,推进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建设。31个MDT团队融合了西医精准与中医辨证,为患者量身定制诊疗方案,2024年服务患者超2600人次;“江西蜂刺疗法”等非遗技术在现代医院里焕发生机,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元的治疗选择。
锻尖兵:攀登技术高峰的“硬核实力”
硬核实力的背后,是富有前瞻性的投入和精准锚定的战略眼光。医院在全省公立医院中率先设立1.82亿元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攻坚疑难重症、培育新质生产力。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解决老百姓最关切、最急需的健康难题,让赣鄱百姓治疗大病不出省。”南大二附院党委书记程学新表示。这份决心结出了硕果:心血管病、神经外科、普通外科、康复医学、健康管理等5个专科入选2023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专科声誉排行榜,心血管病学、心血管外科学、胸外科学、麻醉学、神经外科学、肾脏病学等22个学科入选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榜单。从微创介入到器官移植,从肿瘤精准治疗到疑难重症攻关,一支技术精湛、勇于攀登的“尖兵”队伍正在形成,守护着赣鄱大地的健康防线。
砺精兵:驱动高效运营的“智慧引擎”
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临床“硬技术”,也离不开管理“软实力”。该院率先构建的三级立体化运营管理体系,如同为医院装上了“智慧大脑”。
专科运营助理深入临床,与科主任协同提升效率,以RBRVS和 DRGs为核心的绩效改革“指挥棒”,公平衡量医务人员劳动价值,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付出被看见,干劲更足了!”一位医生说。医院运营效率指标连续多年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获高分,这套获得管理创新一等奖的“二附院方案”,正成为全省医院学习的范例。
聚群贤:构筑广纳四方的“人才磁场”
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十四五”期间,该院不仅以超6000万元的安家补贴和2700余万元的科研启动金彰显引才诚意,更用干事创业的平台留住人心。
“这里能让我心无旁骛搞临床和研究。”一名新引进的博士表示。得益于引才政策的实施,320名海内外优秀博士、35位客座或特聘教授加盟;医院同步“自我造血”,培养本土人才,57名职工攻读获得博士学位,180余人赴浙大一院“取经”,50余人赴海外研修;新增国家级人才项目、荣誉获得者9人次,省部级人才项目、荣誉获得者73人次,营造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氛围。2024年高规格“人才发展论坛”的举办,更是吹响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号角,广纳四方的“人才磁场”效应日益凸显。
激活力:深化机制改革的“创新活水”
如何让一池春水荡起涟漪?答案是深化改革。医院建立公益性导向、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薪酬体系,大幅提升医务人员固定薪酬占比,让收入更体现保障、分配更体现公平。
同时,创新评价机制,不唯论文、不唯职称,而是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以多维度、科学化标准考核员工德才与实绩;推进定编定岗,打通人才成长通道,真正激活全员内生动力与创新活力。
站在新起点,南大二附院将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为己任,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不仅要做技术创新的“引领者”、医学研究的“策源地”,更要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医改攻坚的“排头兵”,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江西篇章筑牢健康根基。
(杨君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