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吉安永新县,孩子们在社区托管班跟着老手艺人扎风筝;盛夏的遂川客家围屋旁,新闻导师齐佳指导村民用直播让当地农产品畅销全国;初秋的南昌西湖区,宣讲导师黄志远的手风琴课吸引三代人同堂传唱……
今年以来,江西省创新实施“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从宣讲、新闻、文艺、非遗四大领域遴选400名省级优秀人才,以精准化服务、创新性机制破解基层文化困境,让优质文化资源跨越城乡鸿沟,在赣鄱乡村沃土上催生出文化振兴的蓬勃生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文化动能。

机制破局:构建“供需精准对接”的文化服务网
“以前由于人才少、点子不多,很多活动居民参与度不高。现在文化导师下基层,对我们拓宽视野、提高认识很有帮助。”南昌市西湖区朝阳洲街道党工委委员吴海红的感慨,道出了江西“四个100”计划的核心突破——以机制创新打破基层文化“供需错位”壁垒。
针对基层文化阵地利用率低、人才力量薄弱、服务针对性不足等难题,江西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要求,构建起“省级统筹资源、县级承接落地、群众共享成果”的贯通体系。计划聚焦宣讲、新闻、文艺、非遗四大领域,通过“4+1”结对模式(4类导师服务、1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全省100个县(市、区)全覆盖。400名导师中,既有高校教授、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也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形成专业多元的人才矩阵。
此外,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该计划为精准服务“插上翅膀”。江西省搭建“四个100”文化导师一站式动态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平台,整合需求对接、进度跟踪、效果评估等功能,让文化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截至8月底,该平台已发起621场主题活动,精准触达群众超2.7万人次;全省累计开展线下活动5100余场、线上活动2000余场,惠及群众超21万人次。永新县根据群众“暑期托管”需求开设非遗小课堂,寻乌县依托平台推出“乡村主播”孵化行动,南昌、赣州四地五区导师联动挖掘滕王阁文旅IP……一个个“点单接单”的鲜活案例,让文化服务真正贴合基层需求。
除了搭建平台,该计划还打造“团队作战”模式打破领域壁垒。文化导师下乡计划推行“项目化运作、团队式协作”,变“单兵种指导”为“集成化指导”。例如在婺源,非遗导师汪顺清讲解歙砚制作技艺,新闻导师王剑华支招新媒体传播,文艺导师徐营春策划“非遗研学”活动,协同推动歙砚产业升级。

赋能实效:文化活水浇灌产业与人才双成长
“以前挑着茶油担子走街串巷,现在跟着齐老师学直播,一天能卖6000多元!”遂川县晓耕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罗雪峰说。遂川县的蜕变,是江西“四个100”计划以文化赋能产业振兴的生动缩影。在这场文化下乡行动中,文化“软实力”正加速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硬支撑”。
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让“土特产”变身“文化IP”。吉水县“清水龙虾节”在新闻导师张立等的策划下,融合解缙故事、杨万里诗词等地域文化元素,吸引游客百万余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超千万元;龙南市非遗导师廖旺娣规范客家米酒酿造技艺,开发“米酒+咖啡”“米酒+玫瑰”等创新产品,推动当地米酒工坊发展至90余家,带动560余人就业,年销售额达600万元;遂川县新闻导师齐佳创立“齐享佳货”直播间培训800余人次,培育本土电商人才,带动农产品销售130余万元。文化为产业注入灵魂的同时,产业也为文化传承提供了经济支撑。
更长远的赋能,在于培育“带不走的文化队伍”。江西省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并重,通过“专题培训”“结对帮带”“实战演练”等模式,已培育基层宣讲员、乡村主播、非遗传承人等本土骨干1700余名。乐安县非遗导师陈亮将竹衣工艺拆解为十二道标准化工序,在学校开设课程,让青少年成为传统技艺的“小传承人”;鹰潭市余江区新闻导师钟珊珊为融媒体记者授课,分享“事实支撑+情感连接+观点提炼”的写作框架,提升基层新闻传播力;新干县非遗导师肖菊红的剪纸课程,培养了近300名剪纸“小能手”。“我们不仅要留下一场场活动,更要留下能持续发光的文化火种。”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工作专班有关负责人说。

长效深耕:从“文化下乡”到“文化兴乡”的蝶变
“非遗不能只是博物馆的展品,必须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寻乌县澄江镇,文化导师何坤传经验、带队伍、办实事,既保留了非遗技艺精髓,又通过市场反哺传承,振兴当地乡村。江西“四个100”计划的深层价值,正在于推动文化服务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奔赴”,激活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
这种内生动力,首先体现在乡风文明的悄然提升。九江市武宁县,文艺导师雷鸿尧为集体婚礼题写“琴瑟和鸣”等字样的书法作品,以传统文化倡导移风易俗;新余市渝水区,非遗导师万金生走进乡村举办木雕展,让村民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南昌县蚕石村,“爷爷奶奶一堂课”的老党员用“教授村”家风故事浸润童心,让尚学重教的传统代代相传。文化导师们将理论宣讲、非遗传承与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让“抵制高价彩礼”“孝老爱亲”等文明新风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推动形成“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如今,江西的实践已成为全国文明实践工作的“样本”。今年6月,中宣部在江苏太仓举办的2025年第一期全国文明实践工作专题培训班上,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龚建文受邀介绍“四个100”计划的具体做法,于都县委书记黄法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基层社会治理”作经验交流。从赣鄱大地的生动实践到全国舞台的经验分享,这场文化下乡行动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刻变革。
行走赣鄱乡村,处处可见文化振兴的鲜活图景:乐安县的竹衣工艺在校园绽放新生,吉水县的清水龙虾贴上“文化标签”,龙南市的客家米酒飘向更远市场……
江西“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正以文化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新时代文明新图景。当非遗技艺走进青春课堂,当乡村主播点亮数字经济,当理论宣讲沾满泥土芬芳,文化自信的种子已在赣鄱乡土深深扎根,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陈浚武、张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