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140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胡笑添等10人被授予省科学技术青年奖。这份闪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全省创新活力如潮涌动,越来越多的“科技之花”结出“创新之果”。
重点产业领域创新成果呈上升趋势
翻开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就能发现,许多获奖项目与我省优势产业匹配度较高,其中包括特等奖、一等奖项目。
此次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废杂铜直接制杆产业化成套技术装备及应用》项目,由南昌大学张深根教授主持,联合多家高校、企业产学研合作完成。该项目团队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等支持下,针对废杂铜直接制杆存在的技术瓶颈和装备问题,历时14年研发、工程化验证和产业化,提出熔体深度净化理论,突破精细化分选、熔体深度净化和新型炉组及自动控制等瓶颈,实现了废杂铜直接制杆并产业化。该项目获中国发明专利26件(其中1件获江西省专利奖)、中国实用新型专利59件等;主编行业标准2项。
另一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长江中下游优质晚籼稻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针对长江中下游晚籼稻品种品质存在的“一短”(粒型短)、“三高”(垩白度高、直链淀粉含量高、糊化温度高)、“一差”(口感差)问题,江西农业大学贺浩华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历经18年,在育种理论和技术创新、品种选育、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成果,创新提出了长江中下游优质晚籼稻品种选育的关键技术指标,创制了骨干亲本25个,包括荷丰A、万象A等6个长粒型优质不育系,昌恢871、美特占等19个优质恢复系,为优质晚籼稻品种选育提供了材料基础。该项目团队骨干、江西农业大学边建民教授表示:“获得特等奖是一个新的起点,团队将扎根赣鄱大地,围绕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把更多的水稻科研新成果转化到生产实践中。”
业内专家表示,从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结果分析,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中获奖项目,与我省“1269”重点产业关联度较高的占69.13%,较上一年度增长4个百分点,重点产业领域创新成果呈上升趋势。省科技厅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处负责人刘清梅表示:“值得关注的是,今年颁发的3个特等奖项目,既是我省的优势学科,更是国家强化战略导向中先进材料、生物育种的重点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这些科技成果项目说明,我省在传统优势领域保持了强有力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科研水平。”
首设省科学技术青年奖激励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走进江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分子基能源化学实验室,江西省科学技术青年奖获得者何纯挺教授正带领团队,攻关新一代高性能分子基氢能催化剂。九江柔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技术工人全神贯注操作精密设备。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青年奖获得者、该公司技术总监胡笑添教授介绍,在良好的政策支持下,他们科技团队与资本联合创立高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依托国家和江西省各类基金、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人才计划,青年科研人员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在江西,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站上了“C位”。
据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去年我省修改了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在保持现有省科学技术奖奖种基础上,增设青年类奖。此次2024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首设科学技术青年奖,包括胡笑添、何纯挺在内的10名青年科技人才获此荣誉。
此外,在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三大奖”中,第一完成人为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项目占32.14%,前三完成人为40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的项目占78.57%,这些数据表明,青年科技人才正成为全省科研的中坚力量。
近年来,我省逐步建立健全覆盖职业早期人才、青年人才、领军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不同成长阶段,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人才计划体系,持续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向青年科技人才倾斜,让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正是得益于我省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的良好政策保障,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人才选择扎根江西,把科研论文写在赣鄱大地上,收获累累科研硕果。此次省科学技术青年奖获得者纷纷表示,江西厚植创新沃土,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让青年科技人才有平台、能担纲、挑大梁。这片热土之上,青春与创新“双向奔赴”,持续激荡起推动江西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记者 陈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