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正成为各地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关键抓手。在江西,一个个特色产业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仅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绘就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图景。
夏日好“丰”光 烟农赶“烤”忙
渐入盛夏,赣州市兴国县高兴镇高多村吕维根承包的200亩烟叶进入夏收阶段。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烟叶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美好“丰”光,不仅为当地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
吕维根种植水稻1000亩,种植烟叶200亩,同时经营了一家农资店。2023年5月,江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西农担公司”)为其提供了一笔三年期、50万元的贷款担保。
为了抢收赶“烤”,吕维根第一时间请了20多名工人帮忙。为践行助农使命,江西农担公司兴国县办事处经理江文生也加入赶“烤”队伍。在简单分工后,工人们有序前往烟田开始采摘烟叶。在烤房周围,工人们按照烘烤技术要求,逐一分拣、分别上竿、依次进入烤房。一上午时间,一捆捆肥厚的烟叶就整整齐齐地摆满了整个烤房,紧凑而有序。看到“绿叶”变“金叶”,吕维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助力竹荪“破土而出” 撑起农户致富“伞”
2019年,顶着亲友的不解,吉安市吉州区樟山镇竹荪种植户胡柏初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彼时的樟山镇,菌菇种植仍停留在“靠天吃饭”的粗放种植模式,传统竹荪种植亩产不足300公斤,农户收益微薄。
2021年,胡柏初从贵州引进高产红托竹荪品种。然而,红托竹荪的种植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菌种依赖外地进口、土地利用率低、受季节和环境影响大等问题接踵而至。胡柏初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带领团队积极探索,与江西农科院、井冈山大学展开深度合作,借助现代农业科技手段,努力突破发展瓶颈。白天,他蹲守大棚,详细记录温湿度变化情况;夜晚,他研读《食用菌栽培学》,甚至还自费赴云南、福建等地取经。然而,竹荪2年的轮作周期极大地限制了土地及大棚的利用率,经济效益仍然不高。
转机出现在2023年9月,江西农担公司为胡柏初在交通银行吉安分行申请的100万元信用贷款提供担保。他抓住机遇,利用这笔资金打造了以光伏智能温控大棚为核心的红托竹荪食用菌创新科技产业园。
“我们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江西农担公司一直以来的鼎力支持!”胡柏初感激地说。园区自主研发的“互联网·温控智能棚”打破了传统生产模式的限制,采用层架式立体栽培技术,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00%,并通过物联网实现智能化控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效益,较传统种植模式增效3倍。
助力红芽芋种植 点亮铅山红土地
值此盛夏时节,上饶市铅山县这片红土地上正散发着浓郁的生机与希望。这里曾是零星的丘陵地,如今却生机勃勃地孕育出一种珍贵的美味——红芽芋。
“铅山红芽芋的秘密,就藏在这片红土地里!”看到江西农担公司铅山县办事处经理占勇前来走访调研,当地种植户傅利才高兴地介绍起他耕耘的这片土地。脚下这片300亩的芋田,曾是零散的丘陵地,如今通过科学种植,每亩可产出3000斤优质红芽芋,年产值超300万元人民币。“我们村的年轻人看到红芽芋的市场前景,都纷纷回乡参与种植。不仅为家庭带来了收入,也让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他欣慰地说。
这份成就,离不开江西农担公司的支持与关怀。自2017年5月起,江西农担公司已累计为傅利才提供了170万元的贷款担保,为他的种植事业注入了强劲动力。这笔资金不仅解决了初期投入的难题,更为他在栽培技术和市场开拓上提供了有力保障。
助力马家柚产业 农户迎来“柚”好时光
“三夏”时节,上饶市广丰区五都镇黄丰村的马家柚果园里,一派繁忙景象。在翠绿的枝叶间,幼果正铆足劲儿生长;果农们穿梭其中,忙着疏果、施肥、灌溉。在江西农担公司的大力支持下,这个原本稍显沉寂的时节,正成为马家柚种植户们蓄力丰收的“黄金期”,他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柚”好时光。
往年的“三夏”,对于马家柚种植户们而言,是既关键又艰难的时段。果树生长进入快速发育期,购买肥料、灌溉设备维护、聘请人工等都需要大量资金。然而,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与资金回笼周期长的特性,让种植户们很难从金融机构顺利获得贷款。
江西农担公司聚焦种植户的堵点痛点,主动作为,打破传统担保模式的桎梏。基于马家柚行业调研分析及担保业务实操,推出马家柚“特色贷”担保产品。凭借对种植户们过往生产经营数据、果园规模及果树生长情况的综合评估,无需高额抵押物,就能为种植户们提供贷款担保。这种“接地气”的金融服务,成功解决了种植户们的燃眉之急,让资金及时“输血”到果园管理中。
在江西农担公司助力下,马家柚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当地的乡村振兴带来了新活力。果园的繁忙景象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除草、疏果等工作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
从资金扶持到资源整合,江西农担公司用实际行动为当地马家柚产业保驾护航,让种植户迎来充满希望的“柚”好时光,更为乡村振兴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