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江西财经大学“声动赣鄱”推普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邹璐的带领下,深入上饶市玉山县必姆镇大西坑村,聚焦“语言服务+公共安全+文化体验”多维融合,将普通话推广精准对接基层治理、民生保障与儿童教育,为这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村落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大西坑村,作为必姆镇最大且最偏远的山区村,也是重要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村民语言习惯多元,老龄人口占比较高。针对这一特点,实践团师生精准施策,将推普实践融入乡村发展的关键场景。
面对老年群体易受电信诈骗侵害的痛点,实践团组建反诈宣传小分队,深入农家院落开展“面对面”精准宣教。成员们结合“冒充客服”“养老理财”“刷单返利”等典型案例,用清晰、规范的普通话细致剖析诈骗手法,传授识别要点与防范技巧。同步发放的宣传资料,成为老人们随时查阅的“防骗指南”。活动不仅普及了反诈知识,更传递了一个关键信息:掌握普通话,是获取权威信息、及时沟通求助、筑牢安全屏障的有效途径,鼓励老人遇有疑问务必与家人、村干部沟通核实,勿信陌生信息。
在脱贫攻坚信息员翁利辉引领下,实践团走进大西坑村扶贫车间进行深度调研。这个与浙江义乌企业合作、从事羽毛加工的车间,已成功吸纳20余名脱贫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生动诠释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目标。车间负责人介绍,稳定的就业平台不仅助力村民完成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发挥着“稳定器”作用。实践团敏锐观察到,普通话作为工作沟通和技能培训的通用语,正日益成为提升村民就业竞争力、融入更广阔市场的重要工具,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了“语言动能”。
午后,村活动室传来孩子们稚嫩而认真的跟读声。实践团精心设计的普通话基础课程,涵盖拼音发音、词语积累、情景对话等环节,辅以趣味语言游戏和互动,极大提升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与效果。教学分层推进,针对不同年龄段和语言基础的孩子进行个性化引导,通过趣味练习纠正发音,树立表达自信。课后,每位孩子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文具和一双崭新的回力鞋。小小的礼物承载着深切的期许:愿知识照亮前程,愿步伐稳健有力。
在“写好中国字,讲好中国话”主题书法活动中,实践团紧扣汉字“音形义”统一之妙,指导孩子们临摹“国以语强,人以语立”“语言连心,文字承志”等饱含深意的句子。成员们细致讲解基本笔法、汉字结构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让孩子们在横竖撇捺间感悟中华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孩子们神情专注,课后踊跃展示作品。笔墨书香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理念悄然浸润心田,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此次大西坑之行,江西财经大学“声动赣鄱”推普实践团以语言为桥,精准对接乡村所需、民心所盼,探索出一条“语言服务进村落,规范用语护民生”的有效路径。从筑牢反诈安全网到赋能乡村产业,从启蒙儿童语言到涵养文化自信,普通话推广工作正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肌理。实践团将持续深化“推普+安全+文化”融合模式,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赣鄱大地的广阔乡村生根发芽、赋能全面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让“声动赣鄱”的回响更加嘹亮,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王文博、曾宇)